福建,简称“闽”,位于我国东南沿海,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陆地平面形状似一斜长方形,东西最大间距约480千米,南北最大间距约530千米。全省大部分属中亚热带,闽东南部分地区属南亚热带。土地总面积12.4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千米。陆地海岸线长达3752千米,位居全国第二位。森林覆盖率居全国首位。福建省现辖9个市: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漳州、龙岩、三明、南平、宁德和1个平潭综合实验区。
永定土楼
“海峡旅游”是福建旅游最突出的主题,“山海一体,闽台同根,民俗奇异,宗教多元”是福建旅游鲜明的特色。福建现有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世界自然遗产与世界地质公园泰宁,世界地质公园宁德白水洋、太姥山、白云山,以及海上花园温馨厦门、温泉古都有福之州、海上丝路文化泉州、朝圣妈祖平安湄州、成功起点光辉古田、滨海火山日出东山、东海麒麟神奇平潭等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
武夷山
福建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的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8%,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良好环境。
福建文化旅游资源灿烂多元,悠久的历史孕育了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闽越文化、朱子文化、海丝文化等六大精品文化,以及茶文化等一批内涵深刻、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
三坊七巷
福建宗教多元,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遗址广为分布,泉州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妈祖、陈靖姑、保生大帝、清水祖师等民间信仰在海峡两岸影响很大。闽剧、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芗剧等是福建五大地方剧种,此外还有20多种民间小戏分布于全省各地。
白水洋
福建物产丰富,福州的脱胎漆器、寿山石雕、武夷山的大红袍和安溪铁观音等名茶,惠安的影雕,德化的瓷器,漳州的水仙花、中成药片仔癀,古田的食用菌,莆田的荔枝、龙眼等享誉海内外。闽菜是全国八大菜系之一,佛跳墙、鸡汤氽海蚌均为一绝。
平潭
汉代以来,福建就承担起海外交通贸易的重任。尤其在唐代,福建呈现出“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的繁荣景象。宋元时,泉州更一跃成为“东方第一大港”。为此,福建留下了许多“海上丝绸之路”印记,有福州古港、泉州古港、漳州月港等海丝核心港口遗产。2015年3月,经国务院授权,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支持福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为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加快福建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福建特制定并发布《福建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方案》。
泉州,古称刺桐城,地处福建东南沿海、台湾海峡西岸,北承福州,南接厦门,东望台湾,西毗漳州、龙岩、三明,是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泉州历史悠久,周秦时代就已开发,公元260年(三国时期)始置东安县治,宋元时期为“东方第一大港”,被马可波罗誉为“光明之城”,是国务院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东亚文化之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全国著名侨乡、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现辖鲤城、丰泽、洛江、泉港4个区,晋江、石狮、南安3个县级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待统一)5个县和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全市土地面积11015平方公里,2014年末常住人口844万人,少数民族有48个,以回族、畲族、苗族和蒙古族居多。方言以闽南话为主,通用语言为普通话。
泉州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终年温暖湿润,四季如春,有“四季有花常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之称,别号“温陵”。泉州依山面海,境内山峦起伏,丘陵、河谷、盆地错落其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地1000多万亩,耕地197万亩,山地、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五分之四,俗称“八山一水一分田”。海域面积11360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541公里,岛屿207个。
开元寺
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唐朝时为世界四大口岸之一,宋元时期被称为“东方第一大港”,被誉为 “世界宗教博物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球第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定址泉州。
清源山老君岩
全市拥有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67处,其中国家级20处、省级48处。其中极负盛名的有中国现有最早的伊斯兰清净寺、世界仅存的摩尼教佛像石刻、中国最大的道教石雕老君岩、千年古刹开元寺和东西塔、“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安平桥等。泉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曾涌现出欧阳詹、蔡襄、曾公亮、李贽、俞大猷、郑成功、施琅、李光地等诸多杰出人物。泉州保留着以南戏、南音、南少林、南建筑为代表的文化遗产,其中南音是中原雅乐的活化石,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木偶戏是全国特色剧种。
大坪山郑成功雕像
泉州是全国著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分布在世界129个国家和地区的泉州籍华侨华人720万人,旅居香港同胞70万人,旅居澳门同胞6万人,三者合占全省60%以上。台湾汉族同胞中44.8%、约900万人祖籍泉州,全市现有台属近16万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落户泉州。长期以来,旅外乡亲心系桑梓,或投资办厂,或兴学育人,或捐资慈善,或兴办公益,涌现出一大批贡献巨大、成就杰出的乡贤硕彦,成为推动泉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泉州与世界密切联系的纽带和桥梁。
海丝公园
历史上,泉州先民充分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宜海条件,在沿海地带长期进行造港运动,形成了“四湾”(湄州湾、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及两江(晋江、洛阳江)范围内由众多码头构成的集群港,与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进行频繁的海上贸易活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著名的东方大港。大规模的港口建设和发达的海外交通,使得古代泉州社会生产长期围绕海外贸易来进行。宋元时期,泉州的陶瓷生产遍布邑内,并出现了许多专门生产外销陶瓷的著名瓷窑,产品远销东南亚及世界各地,是海上丝绸之路通商贸易的大宗产品。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所带来的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又使古代泉州成为一座“市井十洲人”的国际性大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