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卢思立
当代著名雕塑艺术家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亚太工艺美术大师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福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卢思立艺术馆馆长
卢思立展示其木雕作品《大地》
泉州商城广场《鲤鱼化龙》、泉州府文庙《孔子塑像》、泉州西湖公园李贽造像、泉州《香港回归纪念》雕塑、南平武夷山市城雕《万里茶道》……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卢思立以木雕艺术名扬中国雕艺界,以城市雕塑为广大市民所熟悉,成功跨界,他还在泉州天后宫、承天寺和少林禅寺等名胜古刹留下众多作品。
卢思立从事雕塑艺术半个多世纪,他的作品造型独特,雕工精湛,不仅继承了传统技艺,而且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其首创的“自然型”木雕,更是领航中国木雕艺术,成为当代中国雕塑界最具影响力的领军人物之一,被媒体称为“中国木雕界的领航者”。
艺洽自然 成就大美雕艺
艺洽自然,意趣天成。卢思立的雕刻艺术得到国内众多专家学者和业界的好评。卢思立大师60多年来致力于木雕的研究和创作,他的创作艺术表现在他的传统木雕博采众家之长,为己所用,形成独特的雕刻技艺和神韵。
如今,虽已年过八旬,但对自然型木雕探索从未止步。数十年来,他几乎天天风雨无阻到泉州市工艺美术公司工作室研究、创作木雕艺术,常常到深夜才回家。
“自然型是在原来木雕写实的基础上进行发挥,以抽象和变形为主,让木材原有的肌理和造型更加完美地展示出来。”卢思立说,作为一位木雕艺术家,一定要读懂木头,在创作自然型木雕时,思考的过程往往比创作过程还长,假如立意不对,一刀下去就会将独一无二的材料给破坏了。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卢思立在雕刻艺术世界里自由翱翔,为罗丹这句话找到最好的注脚。他独创的自然型木雕,在注重原材料的材质美、自然美、形态美、肌理美的基础上,借鉴现代艺术的抽象手法,运用最简洁的雕塑语言,寥寥几刀,准确地表现各种人物的性格和神态。他的环境艺术雕塑遵循东方审美和艺术造型观念,夸张、寓意和注意整体气势,以形写神,神韵为上,追求写意性,全面展示闽南传统木雕精髓和现代艺术魅力。
在艺术上,卢思立擅长人物题材,创作了无数优秀作品,广受好评。早在1978年,他创作的黄杨木雕《钟馗》荣获中国工艺美术优秀设计一等奖;1984年,其龙眼木雕《悟》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一等奖;1988年,其黄杨木雕《铁拐李》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一等奖;2010年,其作品《大地》获上海世博会“中华木雕展”特别金奖;其作品《天问》和《羞》在2014世界工艺文化节分别荣获“世界手工艺原创金奖”和“设计特等奖”,他杰出的艺术成就受到全球雕塑界的瞩目。
“越界”雕塑 打造城市名片
位于泉州商城广场的《鲤鱼化龙》是卢思立城市雕塑的代表作,也是我国迄今最大的石雕球体城市雕塑。国内最具专业权威的《雕塑》杂志曾以这件作品为封面全版发表,获得雕塑界同仁的一致好评。
“当时在创作这件作品时,就有意将中国优秀传统雕艺手法运用到现代城市雕塑中,浮雕、线雕、影雕、镂空雕等艺术都得到很好的展示。整座城雕的5条昂首腾飞盘绕的蛟龙造型和动态都不一样,与鲤鱼、水浪和云彩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人从各个角度都能感受到这座城雕的神韵。”卢思立回忆说,整个球体由121块花岗石榫接拼成,其石雕工艺的规模和技术难度堪称国内之最。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11月,卢思立师徒新作《万里茶道》雕塑揭牌仪式在南平武夷山市举行。雕塑《万里茶道》作为武夷山市城雕,见证“中蒙俄茶叶之路”的新发展,备受各界瞩目。当年,前来参加第三届“万里茶道”与城市发展中蒙俄市长峰会的各沿线城市代表在主题雕塑广场前手牵手合影,共叙合作发展之谊。该作品,远观整体,似一艘风帆为茶叶形的多桅商船,正鼓满浩荡季风,驾驭着洪波,昂然远征。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起,卢思立的艺术才华就不局限于木雕。1988年受市文管会委托,他为泉州天后宫设计塑造妈祖塑像,至今泉州城内几乎处处有他的作品,城雕作品遍布泉州城。“城市公共雕塑集中体现了雕刻综合艺术,不仅是对雕刻者技艺的考验,更要体现一座城市的人文底蕴和文化内涵。”卢思立说,在创作李贽造像时,把雕塑形象定位在“深沉思考的思想家”,李贽作为我国杰出的思想家,精神世界的展示是一大难题,后来在面部表情和天庭部位作了特别处理,让人一下子将视觉焦点聚在这里。
2018年年底,卢思立携手福建省高级工艺美术师王国权打造城雕作品《远航》,在泉州开发区迎宾路旁登场,成为泉州南大门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创作时充分融入了泉州海丝文化,立足泉州,放眼世界,通过地球、风帆、浪花等元素,体现爱拼敢赢的时代精神。”卢思立说。
□记者 陈智勇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