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通过智造升级,实现生产流程一键化操作。
泉州网10月28日讯(记者 王宇静 通讯员 洪家鸿 文/图)建材产业一直都是碳排放的重点监测对象。作为全国重要的建材产业聚集区,泉州业界的龙头企业主动革新,加促淘汰落后产能,全面加快设备智造升级速度,紧紧把握低碳减排的新风口,以发展换取未来新一轮的成长空间。
建材生产 技术设备革新成新常态
在宝达集团自主建设的研发室里,技术人员正在检测最优的产品配方。作为一家高标准起点的制造行销一体化陶瓷企业,节能减排与产品创新成为其重要的两大发展维度。宝达集团的执行总裁张刚介绍说,从企业建立之初,企业就对标国际顶级建陶制造标准,技改已成为新常态。根据现有的年度技改项目表显示,仅在窑炉生产线、磨煤机系统两项技改升级方面,企业每年便可节约超1200万元费用。凭借绿色制造优势,宝达近年的产值呈两位数上升态势。“新仓库太阳能发电项目正在洽谈,未来有望再节电18%-22%之间。”张刚说,公司现已拥有两大现代化建陶生产基地,建成与规划运营十数条国际领先的陶瓷生产线。“只有永远走在绿色发展的前沿跑道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市场的需求永远都在,绿色发展智能制造的主旋律也永远不会改变。
同样重视技术创新的还有福建省闽发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一家发展了数十年的老牌企业,闽发铝业的光荣墙上高高悬挂着“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绿色工厂”“中国建筑铝型材十强企业(排名第七)”“全国质量标杆” “福建省高新技术企业”“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产业龙头企业”等多个荣誉称号。作为省内唯一一家铝型材上市公司,闽发铝业在技术设备升级方面一直都先人一步,已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福建省企业技术中心”“福建省铝型材行业星火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认可的中心实验室。
“企业的话语权体现在是否参与国家相关‘国标’制定上。”企业相关负责人黄先生介绍说,闽发铝业是国家《铝合金建筑型材》和《铝合金工业型材》的主编单位和研制创新示范基地,同样也是国际标准ISO28430研制创新示范基地,先后参与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42项,拥有有效发明、实用新型、外观等国家专利104项。
在企业的车间里,行业一流的挤压智能生产线、立式氧化智能生产线和自动化立体仓库尽显智能车间风范。据称,当前闽发正在加快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创新力。年产10万吨铝合金型材生产线改扩建项目也正在逐步完成,未来企业还将进一步延伸铝制品的应用场景,逐步向新能源汽车、5G基站铝材、轨道交通等高精尖领域发展。
石材加工 安上智能眼提效又节能
泉州石材产业手握全国七成的市场份额,更被誉为“世界石都”,在这里诞生了众多走前端探索绿色智能发展的新兴龙头企业。
走进英良集团的智能化生产车间可以看到,数台石材精灵红外线设备正在智能扫描,自动上板,自动切割,自动传送贴标、打码、排版……“有了这些‘智能眼’,嫁接后端的数字化工具,不但可以减少劳动力成本,更可以提高精准加工,还能为设计师及客户提供精准选材。”英良集团的相关负责人高毅说,设备是生产力的保障,面对快速增长的产能需求,今年车间又新增升级版石材红外线智能设备,生产效率再度提升,省时省力提效率,满足订单需求。
从最初的手摇机、桥切机再到智能化石材红外线智能设备,通过智能化升级,英良整个生产过程可实现一键化操作、全程检测。据称,当前集团还积极参与在行业内全面推广智能车间,由点到面,全面拉升泉州石材产业的智造水平。“我们正计划从大板加工中心转型升级工程加工中心。”相关负责人透露说,结合智造工序,企业的生产流程也全面从粗放型向精细化、定制化方向升级。“多年来企业完成国内外大型工程项目近千个,目前拥有100万平方米成品的年加工能力,是目前国内外大型石材工程首选的整体配套服务商”。
一走进鹏翔石业,便能看到一面写着“让灵感再生”的墙体。作为一家耕耘人造石产业多年的企业,这面墙体背后,蕴藏的是企业家在再生资源领域,绿色产业跑道上不断升级的决心。“在循环经济的规模实践上, 企业全年可综合利用废碎石粉200万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当前鹏翔石业已经全面采用人造石自动化生产线,安装设定生产程序后,生产线可因环境变化、材料状态变化等自行工作,生产过程始终根据搅拌料的状态自动调整搅拌参数,保持人造石产品花色和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可实现生产效率提高10%,人造石材料损耗降低9%,年节约电量达8%。未来他们还将继续投入,扩大绿色产业生产线,为地方资源再生循环经济发展再添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