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亚国家简介
肯尼亚位于非洲东部,赤道横贯中部,东非大裂谷纵贯南北。东邻索马里,南接坦桑尼亚,西连乌干达,北与埃塞俄比亚、南苏丹交界,东南濒临印度洋,海岸线长536公里。国土面积的18%为可耕地,其余主要适于畜牧业。
全境位于热带季风区,但受其地势较高的影响,为热带草原气候,降水季节差异大。全年最高气温为22-26℃,最低为10-14℃。
肯尼亚是人类发源地之一,境内曾出土约250万年前的人类头骨化石,公元7世纪,非洲东南沿海地带形成一些商业城市,阿拉伯人开始到此经商和定居。
肯尼亚是一个有潜力的市场,肯尼亚政府在2030年远景规划中,将能源、基础设施和建筑业、农业、制造业、采矿业、旅游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服务业和信息产业等列为重点发展领域。
经济
工业
独立以后发展较快,门类比较齐全,是东非地区工业最发达的国家。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6.2%。以制造业为主,2002年,制造业产值1108.53亿肯先令,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从业人员约23万。较大的企业有炼油、轮胎、水泥、轧钢、发电、汽车装配等厂。85%的日用消费品产自国内,其中服装、纸张、食品、饮料、香烟等基本自给,有些还供出口。
农牧渔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2002年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4%,全国70%以上的人口从事农牧业。可耕地面积10.48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8%),其中已耕地占73%,主要集中在西南部。正常年景粮食基本自给,并有少量出口。肯是目前非洲最大的鲜花出口国,占据欧盟25%的市场份额。肯还是世界上除虫菊主产国,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80%。2渔业: 资源丰富,大多来自境内的淡水湖泊,其中维多利亚湖产鱼量占渔业生产总量的90%。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小麦、稻子、高粱、木薯等,粮食基本自给。主要经济作物是咖啡、茶叶,剑麻、除虫菊、棉花等。
旅游业
肯尼亚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以旅游业为主。年收入均在3亿美元左右,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2002年接待游客101.34万人次。旅游业职工占全国职工总数的9.1%。主要旅游点有内罗毕、察沃、安博塞利、纳库鲁、马赛马拉等地的国家公园、湖泊风景区及东非大裂谷、肯尼亚山和蒙巴萨海滨等。2003年,因受恐怖主义袭击威胁,肯旅游业受到影响。
旅游景点
乞力马扎罗山
乞力马扎罗山,是非洲大陆的最高峰,也是地球上唯一座位于赤道线上的雪峰,还是人类能够不借助特殊装备所能到达的最高点,而且还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孤山。它被称作“非洲的屋脊”、“非洲之王”。
东非大裂谷
之所以称之为大裂谷,主要由于这狭长的山谷在卫星云图上开来就像是刻在非洲大陆上的一道伤疤,巨大的伤疤。东非大裂谷是一条狭长的断裂带,两旁火山星罗棋布。由于天然地势优势,裂谷内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湖泊,从而成为了非洲人类生命的起源。
安博塞利国家公园
与其他的国家公园不一样,安博塞利国家公园位于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的交界地区,肯尼亚共和国的北部,气候十分干旱,漫天的黄沙和干涩的飓风可以构成你对这个地方的初步印象。这里聚集了最为剽悍的野生动物:大家熟识的狮子、角马、犀牛、羚羊都是这里的常客。此外,蟒蛇、野兔等其他地方不常见的动物也在这里出现。
莱瓦保护区
成立于1995年的肯尼亚莱瓦野生动物保护区,占地62000英亩。整个保护区内栖息着肯尼亚12%的黑犀牛,同时它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格雷维斑马独立种群。
通过对濒危动物保护和管理、建立和维护自然保护区,莱瓦地区已经成为肯尼亚私有土地野生动物保护的模范。莱瓦保护区引领着的低影响保护旅行模式是该地区所有居民的直接经济收入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