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谢玉燕 来源|《泉州企业家》杂志 2017年第2期
洛阳古桥,中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其“筏型基础”“悬机浮运”“种蛎固基”等具有开创性的工程技术,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造桥技术创举。
▲陈德杉在洛阳桥
它曾见证、参与了刺桐古港的辉煌,也是泉州人的“精神图腾”。历经千百年,在自然与历史的潮涨潮落之间,昔日的辉煌不再,古桥只能横跨在洛阳江面,静默不语。
然而,洛阳桥边却有一人,不用翻阅资料,洛阳古桥的一切,他张口就来。他为古桥客串导游,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洛阳桥,了解洛阳桥,记住洛阳桥。他还编书撰文还原古桥历史的真实,使得“厝边人”看清古桥的“宝”。他让石梁不再沉默,碑亭也变得生动,风化的佛像浮雕更显灵性,连船形桥墩似乎也在向后人讲述着它彼时的辉煌。在他口中、笔下,洛阳桥“活起来”了。
他就是陈德杉。
兼职导游临“大考”
年纪不轻,身板却是笔直;和颜悦色,眉间却很坚毅。这是记者见到这位75岁老人的第一印象。
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洛阳人,古桥的一碑一石、一塔一亭早已镌刻在陈德杉的心中。那句“站起来像东西塔,躺下去像洛阳桥”的赞语,更是让他引以为傲。无论走到哪,当他拍着胸脯向人介绍,我是生在洛阳江边,长在洛阳桥畔的洛阳人时,语气中总是带着一种与生俱来的自豪感。
虽然古桥历经千年,经过岁月的沧桑,曾经的辉煌消失在时间渡口。但桥上的那抹夕晖,那块摩崖石,那座蔡襄祠,始终是他的牵挂。他对洛阳古桥有着孩子对母亲一般深情的爱,即便岁月流失、空间转换,这份爱始终难以割舍,且越发浓烈。
1991年2月14日,陈德杉突然接到洛阳镇某领导打来的电话,“德杉兄,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要来考察洛阳桥,能过来帮忙讲解下?”
陈德杉想了想,回答说,“可以。什么时候?我马上到。”
旁边的人提醒他:“洛阳桥归洛阳镇管,你是涂寨镇党委书记,越俎代庖不妥吧?”
“现在洛阳镇的领导班子都是刚调来的,对洛阳桥的情况不是很熟悉。既然他们开口,我又何须顾虑太多?何况联合国来考察是大事,对古桥而言更是喜事,何必分你管还是我管?”陈德杉语重心长地说。
当他来到古桥,看到一拨又一拨的人正从车上走下来,陈德杉惊呆了。“长那么大,还是第一次见过那么多的外国人。”陈德杉回忆说。此时,他不免紧张起来,这么多领导陪同,考察团成员还都是专家,万一自己没讲好,搞砸了怎么办?在旁边的领导看出他的担忧,安慰他说,“你把知道的介绍好,其他不用考虑太多。”陈德杉点了点头。
▲洛阳桥
走到洛阳桥,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丝考察团领队,迪安博士对古桥的建设啧啧称赞,同时他也提出疑问,为何桥一面建尖形“筏型桥墩”,一面不建?
此时,陈德杉见无人回答,便走上前去,笑着问迪安博士:您觉得是涨潮力量大,还是退潮力量大?“当然是退潮力量大。”迪安博士回答道。“那就对了,为了减少退潮时海水对桥身的冲击,所以北边建尖形‘筏型桥墩’。而涨潮时冲击力小,则不需要。”迪安博士茅塞顿开。
走到月光菩萨塔时,翻译向迪安博士介绍说,“这是月光菩萨塔”。迪安博士不解地问:“没看见菩萨雕像,怎么叫月光菩萨塔?它和月光又有什么关系?” 众人的目光再次转向陈德杉。
陈德杉不慌不忙地介绍说:“背桥向北一面雕刻着一尊菩萨,我们站在桥上,只能看到东、西、南三面,只有站从海上看过来,才能看到菩萨。至于与月光的关系,是因为菩萨额头原来镶着当时番客所赠,欲用于建桥之费用的夜明珠。到了晚上,夜明珠发出光亮,如同月光一般,指引着海上的船只。”迪安博士点点头表示明白。
这时,陈德杉指着石塔南面刻着的五个番仔字,问道,“相传,这是印度高僧拘那罗陀的门徒为石塔所撰写,请问这上面写的是什么?”迪安博士看了看,然后摇了摇头。此时,好奇地考察成员也纷纷上前查看,有人说它们是梵文,也有人说是阿拉伯文,可就是无人能给出答案。
“洛阳桥的建成,不仅方便了洛阳江两岸百姓的出行,还为南北交通运输提供了安全便捷的通道,尤其是外国商人的货物北上,不必再经朋山岭远绕河市长溪桥,缩短了不少路程,极大地促进泉州海外交通贸易的繁荣与发展,这五个番仔字就是当时刻下的。”陈德杉补充介绍说。“这是泉州海丝贸易最重要的见证了。”迪安博士及考察团成员当即表示。
联合国专家的认可,让陈德杉不由得松了口气,与此同时也更加坚定了让世界了解洛阳古桥文化与价值的决心。
古桥绝响再“复活”
“洛阳古桥中段,有一坎石桥,桥板独异,并排石板,共计七条,大小如一,每逢朔望潮满,江水击桥,石板硿噹作响,宛如七弦之声,宫商分明,时人称之‘七弦桥’。明户部主事苏茂相在《题万安桥中亭》中写到,‘秋至奔流朝还若,月明清韵听湘灵。’后人以‘潮声琴韵’赞其胜景。然而,抗战时期,因战争破坏,洛阳桥难觅昔日风采,‘潮声琴韵’更是成为绝响。”每次介绍洛阳桥,陈德杉除了会讲现存遗址的故事,更喜欢介绍那些已经消逝的古史古迹,“潮声琴韵”就是其中之一。
▲兼当导游的陈德杉为游客讲解洛阳桥 杨安东/摄
“由于历史原因,有些东西即便现在找不到,或者听不到,但总要给大家留个念想,更要还世人一个完整的古桥。”这是他的愿望,也一直在做着。
“他讲得比导游生动,典故更是信手拈来,有些百度查不到或书籍没记载的,他都知道。古桥经他口,仿佛每走一步都是文物,每叹一声都有故事。似乎站在桥上,我们又能看到无数船只浩浩荡荡驶出渡口,又能听到那悠悠琴韵在耳边萦绕。”听过他讲洛阳古桥的人回忆说。
在闽南童谣传承人杨安东看来,不复存在的“潮声琴韵”,良可叹息!但同样,去过洛阳桥,却没能听到陈德杉讲解洛阳桥,也是一种遗憾。
“无论是洛阳桥的趣闻传说,还是诗词散文,甚至歌曲戏剧,他都了然于心。更别提,洛阳桥上有多少块石头、多少座桥墩、多少个塔亭,他如数家珍。甚至,碑石上的一笔一划,他都一清二楚。”杨安东评价说。
“无论是文史典籍,还是地方掌故,抑或是碑石塔亭,没有他不知道的,他是洛阳的‘活字典’。只要找得到他,洛阳桥的一切,你便找到答案。”洛阳镇领导告诉记者。
现在,无论是领导参观、专家考察,还是媒体采访,一说起洛阳桥,大家都说“找陈德杉。”每个月,他至少充当几回洛阳桥的讲解员。无论是对象是谁,他都欣然答应。尤其是去年泉州启动海丝申遗以来,平均每周至少两三次。
朋友笑他:又没给你工资,那么积极干嘛?记者问他,二十多年来,每次都讲同样的事,说同一句话,难道不会厌倦吗?家人劝他:都70多岁了,能推就推,别折腾,多辛苦啊!
对此,陈德杉总是一笑而过,“海丝遗迹洛阳桥,是古代中国人智慧的结晶,它不仅是泉州的,也是中国的、世界的。能让更多人知道、了解洛阳桥,这是我的幸运。只要我还走得动,说得清,就一定会把洛阳桥的故事一直讲下去!”朴实无华的语言,却蕴涵着铿锵有力的坚定。
讲解洛阳桥不难,难的是讲好;讲好洛阳桥的一个故事也不难,难的是讲好所有故事;一两次义务讲解不难,难得是20多年来始终如一。
陈德杉却做到了。
还原文史“真面貌”
▲洛阳桥
近日,陈德杉遇见一位近30年未见面的老朋友,朋友惊奇地问他:“陈书记,你怎么越来越年轻了,有何养生秘诀?”陈德杉笑了笑说:“不忘初心。”
走进陈德杉办公室,十余平米的小房子里,桌子上、椅子上、柜子里,到处堆着各种各样有关洛阳的文史资料和书籍。
“陈老精力充沛,除了要应付日常工作,每天都会坚持阅读。为了让躺着的历史‘站起来’,让沉睡的文化‘活起来’,留住洛阳文化的根脉,20年来,他已经编著11本有关洛阳文史的书籍,其中以洛阳桥为主题的就有3本:《洛阳桥古今诗词选》、《洛阳桥撷取》和《洛阳桥传说》。”杨安东告诉记者。
“没有历史就没有未来。尊重和保护文化遗产,可以涵养一个地方的内在记忆和文化肌理,是崇敬先贤更是泽被后人。文化遗产并不只属于过去,也属于未来。洛阳古桥,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蕴藏着时代的辉煌,将这段历史展现给世人,将历史的精华传承下去,不要让它出现断裂,是每一个洛阳人的责任和义务。”陈德杉郑重其事地说。
有志始知蓬莱近,无为总觉咫尺远。也许正是这份沉甸甸的责任,驱使着陈德杉奋勇前行,从他身上流淌出的不只是无穷的激情,更有此志不渝的执着。
1996年,陈德杉退居二线。当他看到,历史悠久的洛阳,为了后世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它们承载着光辉灿烂的知识、文化和思想,可身为文化继承者,当今人们却很难说清先贤为我们留下了多少典籍,难以窥探到那些散佚各处的名作名篇,他深感遗憾。
为此,他决定与人合作编印一本《洛阳桥古今诗词选》。然而,好事多磨。编印开始时,关于第一首诗的选定,众人便意见不一。有人说是北宋,有人则认为在唐朝。
传说可以杜撰,文史难容谬误。在陈德杉看来,古桥的诗词研究当严谨,容不得一点马虎与虚假。于是,他决定去图书馆找资料求证。
那天,在泉州图书馆,陈德杉一呆就是3个多小时。不知翻阅多少诗集、也不知查看多少词选,就在图书馆快闭馆时,陈德杉终于在《全唐诗》中找到了欧阳詹的《泉郡赴上都留别舍弟及故人》,文中记载:“天长地阔多歧路,身即飞蓬共水萍。匹马将驱岂容易?弟兄亲故满离亭。”“这首诗在本地又名《洛阳古亭留别》、《洛阳江送别》,因此应当作为吟咏洛阳万安渡最早的诗篇。”陈德杉解释说。
这只是250多首《洛阳桥古今诗词选》中的一首。对于选集中每一首诗词,陈德杉都要细细考究,几番求证,生怕有遗漏、有失误。“虽然是选集,但我们力求它真实、完整。”陈德杉坚持编印该书花了3年时间非常值得。更让陈德杉欣慰的是,《洛阳桥古今诗词选》一书后来被国家图书馆收藏。
妻子有时候说他,“别人退休后都是颐养天年、含饴弄孙,你倒好,比之前更忙了。” 陈德杉总是笑着回答,“退休前,我是领导,只要动动脑、动动口,其余自然有人会办好。如今,我就是光杆司令,无论是资金筹措、对接出版社、收集史料,还是找印刷厂,样样都要自己来,能不忙吗?”
闲暇时,陈德杉喜欢伫立洛阳桥上,细细回味着余光中的那句“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多少船驶出了泉州湾”。守望古桥,让陈德杉的生活变得更深刻,心灵变得更充实。而有了陈德杉,洛阳古桥变得更加动人。对他而言,守得花开是一场幸福的等待,也是一段艰辛的征程。但也许,走着走着,花就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