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助推泉州市企业“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场,更好地服务泉州“海丝”先行区建设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8月12日,由泉州市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世界泉州青年联谊会、泉州市APEC商务协会及投石智库联合主办,邀请日本西村朝日律师事务所(东京)外国法合伙人张翠萍律师、投石智库投资专家沈郁峰来泉举办对外投资讲座,结合具体案例,介绍中企海外投资现状、投资渠道、投资风险、法律法规等,帮助企业提高在对外贸易、投资中的风险防控能力,助力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匹克、南益、顺美等近百名企业人员参加,工商理事会秘书长陈晖及秘书处人员应邀参加讲座。工商理事会邀请华达律师事务所主任赖忠惠等参会。
本次讲座由工商理事会副秘书长、市外办副主任温锦辉主持。上半场由沈郁峰主讲,介绍我国当前市场环境现状及东南亚国家的发展前景。沈郁峰分析,国家大力推动企业“走出去”的主要原因有三点:一、贸易因素:积极应对欧美等国的贸易保护措施,规避贸易壁垒,享受特殊的贸易政策。二、综合成本因素:国内劳动力、原料、土地、电力等生产成本过高,严重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三、国际市场需求乏力,传统竞争优势下降,产业和订单向外转移加快,缺乏有效的支撑点和增长点,国内市场遭侵蚀。
沈郁峰对越南的现状及发展前景作了分析:越南人口总数约9000万人,具有充足的劳动力资源,适龄就业人口达5000万人,基数相对较大且以女性居多,满足纺织服装企业生产需求。微观上,当地原材料、水费、电费等要素成本较低,与国内相比仍有较大的优势。且越南政府长期以来注重“招商引资”,积极采取税收减免、租金减免等措施吸引外商投资。宏观上,越南为发展中国家,国际社会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优惠政策及扶持政策较多,如“TPP协议”等。企业“走出去”越南,有利于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进而扩大产能。
越南广宁天虹纺织服装全产业链国际产能合作园区是工商理事会理事企业天虹纺织集团在越南投资设立的规模最大的中资纺织企业。沈郁峰表示,越南天虹纺织集团发展较快,具有完善的产业链服务,对于越南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TPP协议”运作的得利者,其牵头投资建设的产能合作园区投资额较大,目前正积极招收下游厂商进驻产能合作园区内,形成“一条龙服务的生产方式”,在“一带一路”的战略下,有利于构建大企业引导中下游企业、推动企业抱团“走出去”。越南天虹纺织集团未来发展前景较好,在推动国内企业“走出去”的大潮流中,已经率先立于不败之地。
此外,沈郁峰还强调,企业要想更好地“走出去”,就要常出去走走看看,走出去投资首要考虑风险因素,对投资地进行实地考察,充分了解当地的消费习惯、政治情况及潜在的市场风险等,以便做出准确的管理决策。
讲座下半场由张翠萍律师主讲,主要介绍中企对日进行投资的现状、可能性、渠道及方法,助力企业加强对外投资,完成自身产业升级,实现优势资源互补。张翠萍律师表示,截至2015年,日本对中国投资额达到10,170亿日元,中国对日本的投资额仅为116亿日元,二者的投资往来总体失衡,但根据资料显示,中国对日投资现状整体正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积极倡导企业“走出去”,进行产能转移,改变产能过剩的现状,而日本推行“引进来”政策,以期改变当前市场疲软的社会现状,二者相互结合,有利于实现优势资源互补。日本在对外投资领域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先进的制造技术、成熟的市场、完善的基础设施、透明的投资法制环境、知名国际化品牌的热衷、宜居的生活环境、国家政策的支持及激增的旅日游客等。由于欧美品牌对“日本制造”的信赖度较高,当前较为流行的一种生产模式为在中国生产零部件,由日本公司进行产品的组装,充分利用日本的“品牌效应”。
日本为发达国家,成本费用成为企业家赴日投资的主要考量因素,张翠萍律师提到,其实,日本当前的商业形态已高度成熟,土地要素等资源成本与国内部分城市相比较低。对于在日投资建厂、带动当地就业率的企业,日本政府也会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此外,日本政府对外国企业在日投资审批程序原则上采取事后备案的制度,极大地提升了行政审批的效率,为企业对外投资提供了许多便利。张翠萍律师强调,由于地域的限制,企业对外投资充满许多未知的风险因素,因此不要吝啬于聘请专业的咨询公司,应深入了解当地的社会环境、文化差异等,认清尽职调查的重要性,才能更好的“走出去”。
参加讲座的工商理事会理事企业反映良好,希望工商理事会在帮助企业抱团“走出去”上多下功夫,帮助传统优势产业“走出去”参与国际产能合作,加强对企业人员的培训,帮助企业掌握目标市场情况,更有针对性地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市场。
相关新闻
今年外贸出口或仍负增长
在国务院新闻办8月19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表示,今年我国外贸形势依然严峻,出口下行压力仍然比较大,出口可能继续负增长,降幅甚至会进一步加大。商务部部长助理张骥表示,商务部调研显示,企业反映外贸政策落实存在六方面问题。
一、不仅要稳外贸,更要培育竞争新优势
隆国强分析称,从外部环境看,今年全球经济仍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而且很疲软;全球贸易低速或者负增长;形形色色的保护主义在抬头。从自身看,我国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在下降,劳动密集型产业多,随着综合成本的上升,挤压我国参与全球竞争的低成本优势;而且我国依靠技术、品牌形成的国际竞争优势还没有真正形成,还在培育过程中。
“内外因素叠加,对外贸的影响比较大,出口的下行压力比较大,今年可能继续负增长,甚至降幅会加大。”隆国强预测,从未来几年看,我国出口仍可能延续低速增长的态势。他建议,目前在稳外贸的同时,更要看到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意义,要加速从依赖低成本竞争优势转向靠技术、品牌、质量的竞争上去,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的竞争上去。
二、退税时间长成本高,不合理收费仍存在
据介绍,三年来,国务院共出台12个促进外贸稳增长的政策文件,另有4个关于对外文化贸易、自贸区战略实施等方面的文件也涉及外贸工作。商务部部长助理张骥昨日表示,从总体上看,企业反映近年来国家对外贸的支持力度是空前的,各部门狠抓落实,为企业减负助力,政策效果是明显的,整体落实情况是好的。从商务部多次调研情况看,企业也普遍反映,政府出台的外贸政策收到积极成效,但有些政策在落实中还存在配套不够完善、落实不够协同、执行效果不够明显等情况,主要存在六个方面的问题。
(一)不合理收费仍然存在。部分港口、航运等公司收费仍居高不下,有些商业性服务企业甚至增加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
(二)融资难贵没有根本缓解,企业综合融资成本较高。
(三)贸易便利化水平仍需提高。部分外贸综合服务企业退税周期长达2-3个月,退税时间长、成本高。有些地区口岸查验人员不足、执行标准不一,影响企业出口交货。部分地方关检查验场地分设,需要分开移箱处理,增加了企业负担。
(四)出口秩序仍待进一步规范。现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有自主技术和品牌企业被侵权现象增多,维权成本过高。部分出口产品同质化程度高,恶性竞争严重,企业利润减少、声誉受损。
(五)加工贸易差异化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与东部地区、周边国家相比,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成本优势不明显,仍存在产业配套不完善、物流运输不便利等瓶颈,需在财政、金融、物流、人才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
(六)新业态政策创新力度有待加强。亟须出台国家单一窗口总体规划,高标准、全面推进单一窗口建设。外贸综合服务企业面临的身份不明、责任过大等问题亟待从制度上加以解决。